2019年我刚加入Scale时,Linear的联合创始人Tuomas——我在Uber的前同事,也是Linear的CTO——给我发了一封邮件。他先是恭喜我加入Scale,然后提到难怪最近在Ube...
2019年我刚加入Scale时,Linear的联合创始人Tuomas——我在Uber的前同事,也是Linear的CTO——给我发了一封邮件。他先是恭喜我加入Scale,然后提到难怪最近在Uber没碰到我,接着介绍了他做的新app Linear,问我要不要试用。我们很快安排了demo,虽然Scale成为Linear的客户是后来的事。
后来我回国创业期间,LinkedIn上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:一个公司是否必须进行疯狂扩张才能成功。Linear团队分享了他们的经验——公司可以不用疯狂扩张,专注做好产品也能成为优秀的公司。当时我们在Uber共同的leader Ganesh(他后来转做VC)comment说:Linear找到了很好的发展路径,但在竞争残酷且赢家通吃的市场中,很难实现这种高效增长方式。
事实证明,Linear团队的扩张确实很克制,但业务增长表现相当出色。我一直在使用Linear,也向我advise的公司推荐。相比传统的Jira、Asana、Trello等工具,Linear的用户友好度高出很多。可以明显看出,这是一家认真做产品、做工程、听用户反馈的公司,通过效率而非资源投入来打造更好的产品。
上周Linear宣布了新一轮融资。在此之前他们只融过两轮,这次由在AI领域斩获颇丰的Accel领投,融资后Linear成为独角兽。观察最新的各种工具——AI Coding工具如Devin, Claude Code等——会发现它们官方文档公开支持的任务管理工具通常只有一到两家:如果只有一家,那就是Linear;如果有两家,就是Linear和Jira。
2019年Linear刚起步时还没有大语言模型,很难想象AI Agent会为任务管理系统创造颠覆性机会。按照现在很多方法论去分析,几个人的创业公司在任务管理领域挑战Jira这样的百亿美元市值巨头,结论必定是不可能成功。但今天我们已经看到Linear超越Jira的可能性,而这种可能性源于对产品效率的追求、对工程设计的taste、扩张上的克制,以及对工程效率的极致提升。
我认为这正是很多做软件的人缺乏的信念。大家做软件时,要么觉得必须大干快上,要么觉得只能赚点小钱。我希望看到越来越多像Linear这样的成功案例。
via AI探索站 - 即刻圈子 (author: 熊猫ai甘蔗)